如果能成重返歷史現場
你最想知道臺灣哪個地方故事或哪段歷史呢 ?

『故事臺灣史系列』
一套獻給想了解臺灣精彩故事的你我!

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不同時期來到這塊土地的移民,總會帶來自己家鄉的食物與特殊的飲食文化,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來自大江南北、甚至不同國家的食材與飲食文化慢慢融入臺灣社會,並依據當地人口味調整,產出屬於自己的「臺灣味」。

而說到臺灣味,一定不能忘記臺灣特有的各地小吃和辦桌文化。這些精采的飲食化,到底是如何演變成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呢? 讓我們看下去!

臺灣的夜市到底怎麼出現的? 

夜市的出現源自傳統社會,商家以流動方式將貨品帶至特定地區販售與交易,爾後才逐漸形成固定市集。一開始,這些市集以廟宇與歷史古蹟的廣場附近為主。難道是廟宇所祭祀的神明愛吃這些點心?還是因為有神明保佑,店家生意會比較興盛呢?

答案其實與清帝國時期的中國移民有關。

當時漢人移民渡海來臺,同時也將故鄉的信仰帶到臺灣,因此供奉這些神明的廟宇,自然而然成了移民們經常聚集的地點,久而久之,這些廟宇附近也發展成聚落及各種小販販售小吃或是用品的地方。比如基隆廟口小吃、新竹城隍廟、臺南赤崁樓,這些都是最初漢人移民交易貨品地區。夜市初期以貨品買賣為主,後來才漸漸發展,加入販售地方小吃和遊戲區,然後漸漸發展呈現今這種可以吃、喝、玩、樂的樣貌。
臺灣特有的辦桌文化哪裡來?

臺灣特有的辦桌文化,最早可以回溯到清帝國統治臺灣時期,許多福建、潮汕地區的漢人移民渡海來臺,也將宴客的習俗和方式一起帶來,當時的富裕人家或是官員會邀請廚師到家中料理菜餚宴客,這也是為什麼臺灣辦桌菜色比較偏向閩南菜系的原因。

到了日治時期,除了請廚師到家裡或是宴會場合烹煮外,也發展出各種料亭,也就是高級日本料理的餐廳,通常會提供包廂,並請表演者來助興。

辦桌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無論是洗菜、切菜、蒸煮與油炸食材、烹調食物皆在現場處理,菜餚烹飪方法則非常講究古早味,也有不少傳統菜餚。另一方面,由於場地成本較低,因此在食材準備上分量豐富,甚至廚師或服務生還會配合額外的表演―每當宴會一開始,大紅桌上的豐盛菜餚,再加上現搭舞臺及歌
手演出,五彩霓虹燈中總是散發著非常獨特的歡樂氣氛。

到了日治時期,除了請廚師到家裡或是宴會場合烹煮外,也發展出各種料亭,也就是高級日本料理的餐廳,通常會提供包廂,並請表演者來助興。
牛肉料理進入臺灣

外省族群在飲食上影響臺灣最深遠的,首推「牛肉」料理,傳統臺灣是農業社會,牛隻為農民耕作,而農民感恩其勞苦多不吃牛肉,不過在外省菜進入臺灣後,也讓「牛肉」這項食材漸漸進入臺灣人的飲食日常中。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現在臺灣大街小巷四處可見的「牛肉麵」了。

有學者研究,臺灣牛肉麵最初起源於高雄岡山地區,當地眷村有來自四川的空軍眷屬,因為思念家鄉辣豆瓣味道,因此開始製作辣豆瓣。其後又有人把辣豆瓣醬加入白麵條和牛肉中,製成紅燒牛肉麵。後來這個來自岡山的牛肉麵味道廣受喜愛,因此輾轉流傳各地,至今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食物之一。

更多這座島上精彩的故事
都藏在這些關鍵時刻、人物、地點與物件中

一同重返歷史現場
窺見臺灣發展軌跡

探索讓人最有共鳴的的臺灣庶民生活史!

手刀購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