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愛不存在的人都誤會了,錯的是認為愛情會直到永遠的人們。愛情會消逝,徒留回憶,回憶留存在所有提醒我們曾愛與被愛過的事物中。

失戀博物館的核心是一件又一件結束感情的剩餘物,展覽巡迴全球,持續蒐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記憶。坊間有許多修補破碎心靈的方法,而失戀博物館的療法是藝術創造:展出每個人的心碎,復原崩壞的心靈。
 
赤裸展示自我、舔舐傷口、單純好奇-無論捐獻記憶的動機為何,人們將展示愛情遺跡視為一種近似莊嚴儀式的歷程。我們的社會尊重婚姻、死亡,甚至畢業離別,卻未相同對待每一段結束的感情,即便這些故事同樣充滿令人難以忽視的強烈情緒。
 
Olinka Vištica 和Dražen Grubišić創辦失戀博物館,從克羅埃西亞出發,展覽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搜集無數動人的展品及故事。因為來自全球,展品與故事常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與當地色彩,卻仍然存有與世界相通的內涵:同樣等待被看見,並且感受安慰。透過展示這些展品,失戀博物館希望能夠刺激觀眾往內心探尋「結束」帶來的長遠意義,而非只是流連於心碎的傷感。
 
在失戀博物館展出的物件並非是哪位大師的名作,它們都是你我的集體創作:袖扣、玩具小鴨、手機sim卡、硬幣、內衣…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失戀紀念物,常日生活唾手可得的物件被賦予原物主的生命痕跡,變得獨一無二且無法複製,它們等待,在與你視線相交的瞬間,說起一個又一個人生的獨特回憶與故事。無論你是捐贈者或是觀眾,都是創作者,彼此的想法交織,建立這座世界絕無僅有的博物館,或許也可以說:這是屬於每個人的博物館。
 
和在其他城市一樣,失戀博物館也在台灣募集展品,並且分享美好、幽默、癲狂、勇敢的故事:填補心碎,療癒傷心。
 
「每一種熱情都存在著屬於它的觀眾,沒有任何對愛情的紀念存在於視線的關注之外。」                            -《戀人絮語》羅蘭・巴特
 
全球佳評如潮,巡迴超過15國、32,000則新聞、5,000則電視廣播強力放送;經濟學人、紐約時代雜誌、CNN WORLD、BBC聯手推薦!
 
「消逝的愛情仍具有存在的價值。」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情感的展現。」
-衛報旅遊The Guardian Travel
「記得的藝術:曾經如此」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一派淒美的心碎,全部展現。」
-紐約時代NY Times
「失戀博物館,儲存關於心碎的故事。」
-BBC
「本週五件在倫敦最該做的事:徜徉在失戀博物館的心碎之間。」
-電訊報Telegraph
「過去的失敗感情,你會將什麼放進失戀博物館呢?」
-英國Daily Mail報
CNN WORLD電視專訪報導、BBC新聞採訪報導
 
-2011歐洲年度博物館獎(European Museum of the Year Award,簡稱EMYA)提名
-2011肯尼斯.赫德森獎(Kenneth Hudson Award)得主
 
「這是屬於每個人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