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孩子的作息都會產生焦慮?作息派VS放養派的優點比較參考

女孩的心動發現

Search

tags
Follow Us _
Follow Us _
service4n@niusnews.com
106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45號11樓
@2024 niusnews

天天妞一下,天天好心情

天天妞一下,天天好心情
service4n@niusnews.com
105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43號11樓
@2024 niusnews

媽媽對孩子的作息都會產生焦慮?作息派VS放養派的優點比較參考

媽媽對孩子的作息都會產生焦慮?作息派VS放養派的優點比較參考 親子妞、媽媽妞、規律作息、作息、寶寶
share
心動瞬間_

有時候為了逼孩子準時上床睡覺,真的會很累啊.....但不睡又會很焦慮,擔心會不會睡太少、擔心隔天起不來;這時候就很羨慕放養派的媽媽,對一切都很淡定、從容!

育兒方式有分很多種,其中一個就是「作息派」、「放養派」。身為作息派死忠粉絲的妞編輯,初次聽到有人不記錄小孩生活規律真的是讓我嚇一大跳,但後來才發現,這種自由開放的媽媽還真不少呢!

 

source:顏孝慈

根據妞編輯在媽媽妞社團上的調查,發現473位投票的媽媽裡,有325位媽媽對「作息充滿焦慮」,期待寶寶能在定好的時程表裡乖乖吃飯、睡覺,如果沒有照著做就會很焦慮,甚至想強迫孩子照著計畫走;僅有148位媽媽抱持著開放隨和的態度,小孩愛幹嘛就幹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不要吵就好。

 

 

source:楊千宛

作息派

要幫小孩訂立作息表,就需要先觀察寶寶的個性跟脾氣,用App或是紙筆記錄小孩多久會餓、多久想睡。中間一定會有摸索、挫折的過渡期,但尋找出規律後,按照作息表育兒確實有很多好處:

 

知道小孩的需求,即時滿足

孩子建立作息後,就能憑時間推估孩子哭鬧的理由,是不是肚子餓了?還是想睡覺?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後,孩子的情緒也比較穩定,爸媽也不會猜得心累。包含將孩子請別人幫忙帶的時候,列一張時程表,對方也比較好掌握孩子的習性。

 

出門旅遊時,方便安排行程

知道孩子作息就比較好安排行程。例如孩子可能幾點需要睡一會,就在該時段的行程安排靜態一點,到了點心時間也可以找間甜點店全家一起享用。

 

送客的藉口

這招真的太聰明了!(大笑)孩子或許不一定想睡覺,但可以等時間一到,分秒不差的說:「寶寶想睡覺囉~」然後秒速帶著孩子衝回房間裡待著,而且過去也確實都是這時間想睡,外人也很難拆穿謊言。帶回房裡後,睡不睡得著是一回事,但能夠躲避不想見的客人才是重點啊!

 

 

大人有喘口氣的時間

知道孩子的作息,大人就能有預期心理:「再多久就可以休息了!」對未來抱有期待,對現狀的忍受度也就越高。(笑)

 

但作息派也有累的地方—「理想是完美的,現實是殘酷的」。有時小孩不是都能照著家長的期待吃、睡,而且月齡越小的孩子作息改變得就越快速,可能每隔幾週、幾個月小孩的吃睡頻率又不同,家長又要再重新摸索一次,而過渡期間媽媽的壓力也會很大、挫折感很重。

 

 

source:Cindee Su

放養派

雖然現在的育兒主流都力勸父母幫孩子建立作息,但在建立作息過程中真的會很痛苦......因此有些二寶媽、三寶媽在有了經驗以後,對孩子的作息就採取「放任制」,只要寶寶會吃、會睡、健康成長就好(笑)

 

育兒過程壓力沒那麼大

因為有過第一胎的經驗,再遇到小孩哭、歡鬧的時候,家長比較容易迅速從哭聲、肢體動作,甚至是第六感判斷孩子的需求,對時間的概念也就沒那麼龜毛。相反的,媽媽們會給予自己、孩子非常大的彈性空間,讓孩子自己發展出他的「生存之道」,而他們的育兒過程也會比較放鬆一點,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好好睡,不會像新手媽咪隨時繃緊神經,不敢吃、不敢睡。

 

而妞編輯也認為光是「放過自己」就是放養派最大的優點了!自己開心、小孩的成長過程也才會開心,而且很多媽媽也分享「放任作息」不代表讓小孩半夜起床玩、一整天都不吃飯,而是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會依據自己的需求發展出作息表。

 

 

 

source:Benson Lin

不管你是「作息派」、「放養派」,只要適合你自己就好,而且隨著小孩的年齡成長,相信你對孩子的作息也會越來越放鬆,從焦慮中解脫~快來跟我們分享媽咪們育兒中最龜毛的事情是什麼吧!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

share

講道理、懲罰都沒用,「小小孩愛咬人」怎麼教?資深老師:「語言能力」是關鍵!

講道理、懲罰都沒用,「小小孩愛咬人」怎麼教?資深老師:「語言能力」是關鍵! 育兒、教養、咬人、小小孩、1歲、2歲、語言能力、早期療育、咬媽媽、長牙、情緒、正向教養、孩子咬人、教育、家庭教育
share
心動瞬間_

孩子,別再咬媽媽了!

「孩子咬人」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卻是新手爸媽做功課時最常忽略的點之一,以前我們總覺得反正孩子只是在長牙,讓他咬一咬沒關係,殊不知一旦忽略不教,到時候送到托嬰、幼兒園咬傷同學,或是慣性咬爸媽,這就嚴重了!

 

 

 

1~2歲的孩子正在爆發式成長,依照天生氣質不同,有些孩子會發展出「咬人」這個動作。咬人的原因幾乎大同小異,不外乎是:想到的得不到、被迫接受不想要的、心情不好、太無聊...... 雖然我們都知道原因,但這年紀的孩子本就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因果關係,因此我們講道理、打罵罰也不會有用,在教的時候一定要配合情緒學習、問題解決,盡量不要用懲罰的方式。

 

 

 

「咬」這個行為是小小孩呈現想法的方式(其實就跟哭一樣),當事情不如意,生氣、難過、討厭的情緒浮上來,他卻找不到發洩的出口,因此只好用咬的,一方面向他人表達情緒,一方面透過咬這個動作獲得心理滿足、試圖找回主控權。簡單來說,咬人純粹是語言能力跟不上心裡想法的表現,不是孩子要故意使壞哦!當孩子咬人,更好的做法是引導孩子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只大叫跟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反而會讓他更壓抑情緒,下次照樣咬人,還有可能咬更大力!

 

 

 

因為知道很多媽媽都有1~2歲孩子愛咬人的煩惱,日本的資深幼教老師提出簡單的SOP,能幫助孩子改正行為:

1.安撫孩子的情緒,借媽媽之口替孩子說出他想表達的東西

2.等待孩子冷靜,告訴他被咬的人的感受非常不好

3.告訴孩子更好的解決方法

 

例如孩子咬哥哥,我們會把孩子帶離現場,告訴他:「我知道,你因為不想玩具被搶而咬哥哥,你很緊張、好怕玩具會不見。」當孩子情緒穩定,接著說「你咬哥哥,哥哥的手痛痛、不舒服。」如果孩子聽得下去,可以提供解決方式,「下次哥哥拿你玩具,要跟哥哥說『我在玩』。」

 

 

 

用上面的舉例看到孩子是因為緊張玩具會被搶而咬人,但也有些小小孩純粹是為了好玩、想要被關注而咬,所以大人的情緒反應要嚴肅但不能激烈,當他發現每次用咬的,大人就會有反應、會關注他,那麼他就知道咬人有用,以後會繼續這樣做!

 

我們也可以發現,教育孩子不咬人的重點其實是「孩子的語言能力」,平常就要多訓練孩子學詞彙跟說話,多讀繪本、多聊天、多玩幻想遊戲,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能力可以加速改善咬人的行為,但不會立竿見影,要有耐心,必要時進行語言治療課程哦!

 

 

 

source:mamari,photo-ac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

share
妞活動 _
贊助商廣告
贊助商廣告
latest news _
latest
READ MORE
New Member_
加入會員
歡迎使用fb帳號直接註冊加入會員。提醒您,別忘了驗證您的手機號碼,才擁有妞活動抽獎資格唷!
同意收到妞新聞電子報
已了解並同意 妞新聞會員權益聲明與隱私權條款
妞會員註冊
FACEBOOK快速註冊
粉墨誌女生研究室
Q.
姓名:
Email:
生日:西元
性別:
*請務必確認個人抽獎資料之正確性,若資料不全或錯誤,致無法核對、通知活動相關訊息或送達獎項,視同放棄中獎資格。
下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