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畢業生,真的很不一樣。四年的青春剛好遇上全球疫情爆發,沒迎新、沒社團烤肉、沒實體課,只剩Zoom裡的同學大頭照,還有永遠關靜音的線上課。後來,好不容易回到教室,AI又開始顛覆一切。而現在,戴上畢業帽的你,面對的是經濟不穩、職場不確定、生活成本超貴的世界。世界一直在變,你也一直努力在適應。你們的煩惱,跟現在的大人其實很不一樣,但也有很多一樣的地方——例如迷惘。
畢業,是一串問號的開始

有些Z世代從小被灌輸「只要好好念書,就能有穩定的未來」,但現在的我們拿到畢業證書後,反而對未來感到更茫然。履歷寫了又刪、面試來了又怕,準時下班還要被情勒,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出社會。對工作毫無方向,對關係沒什麼安全感,對自我價值充滿懷疑;畢業這件事,好像少了點應該有的快樂,卻打開了更多找尋自我的疑問。
我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了

除了職涯上的不確定,身份上的焦慮也悄悄浮現。昨天你還在趕期末報告、和同學吃宵夜,今天卻得準時打卡、準備簡報、面對主管。從學生到社會人,一切發生得太快、太不真實,像是一個還沒熟悉角色的演員,時間一到就被社會期待推上舞台。在這種氛圍底下,有些人幸運地跟上了日興月異的新科技趨勢,更多的人反而越容易產生焦慮和不安全感。
「成熟大人」到底是什麼樣子?

當你說,我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這份工作、我沒有想太遠,大人們會說:「現在的年輕人這麼玻璃心,剛出社會就是要吃苦磨練,要先拿出你的工作目標跟熱情啊!」但沒人告訴你,如果已經把世界看得太透澈,明白沒有永遠的工作和技能時,缺乏自信的你該怎麼找到力量。更現實的是,在社群媒體上看起來每個人都很厲害,實際上大家都在偷偷焦慮,卻沒人敢說出口。
原來27歲才算長大?

不是只有你還沒準備好「登大人」。根據美國一項針對 2,000 名 Z 世代的調查,多數人認為「27 歲才算真正成年」。即使已經有了第一份工作、搬離家裡、經濟獨立,心裡還是會冒出許多問號。因為對Z世代來說,所謂成年,不再是買房、結婚、生小孩,而是為自己做決定,也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許到了27歲,我們才會真的開始像個大人,因為那時的我們,終於願意為自己負起全責。
每個人有自己的時區

以前爸媽25歲買房結婚,但現在的我們,可能連存第一桶金都不容易。整個社會的架構早就不同,房價飆漲、薪資停滯、職場競爭加劇,穩定的人生不再那麼容易達成。比起照著進度追趕,不如問問自己:「我現在需要什麼?我有什麼能力?」在變動的時代裡,讓自己保持彈性才是最強的生存策略。
面對身份焦慮,先從3件事開始

1.接受「不確定」的自己:別急著給自己貼標籤,先誠實記錄此刻的心情與現況,有助於釐清思緒。允許自己在摸索期迷失,反而是成長最真實的過程。
2.建立「安全連結」:不管是家人、朋友還是興趣社團,找到願意傾聽且不帶批判的人,定期聊聊彼此的近況。情緒有出口,就比較不會累積成壓力。
3.每天一個「小目標」: 不用一次跳到理想的「大人模樣」,先從簡單的小事開始:今天比昨天多做一件事,例如寫一段履歷、寄出一封信,就是進步。
迷惘沒關係,你不是一個人

畢業不只是結束學生身分,也是長大的新起點。你可能希望完成家人和社會的期待,卻又想找到真正的自己,兩邊拉扯超級焦慮,甚至懷疑自己。這些感覺很正常,因為沒有人一開始就會長大,學會在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步調。畢業不是逼著你長大,而是允許自己犯錯、慢慢摸索、慢慢成長。願你在迷惘裡不孤單,也能慢慢跟自己和解,找到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