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孩後,睡飽就變成一種奢望。從嬰兒期每天半夜起來換尿布、餵奶,到好不容易訓練自主入睡、分房睡了,父母在半夜的時候都還是有可能會被小孩的哭叫聲吵醒。小孩到底是做惡夢還是中邪呢?要怎麼做才能讓小孩好好睡呢?
source:貢丸
夜驚?惡夢?
嬰幼兒常會在半夜哭醒有兩個常見的原因:夜驚或是做惡夢。根據台大醫院的兒童專欄,以及黃瑽寧醫生在《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一書中,對這兩者有很詳細的區別說明。了解差異後,就更能妥善處理小孩半夜睡不好的情形了。
source:張球皮
夜驚
特徵:夜驚通常會發生在睡眠的上半夜,大約是睡著後的1~2小時,會有「突然哭醒」、「表現出恐懼、害怕的尖叫」,而且「叫不醒」,哭鬧一會後又會自己昏昏沉沉睡去,起床後也不記得自己有這樣的行為。
發生原因:夜驚的好發年齡通常都在3歲以下,因為大腦發育尚未完全,在小孩睡眠後的深層睡眠期與快速動眼期的切換不正常,導致小孩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尤其是小朋友若是睡前過度疲勞、睡眠不足、壓力大、睡眠品質不佳都有可能會發生夜驚,不過這樣的夜驚頻率,會隨著小孩長大、睡眠結構趨於成人後就會慢滿改善。
因此大人在小孩睡覺前一定要注意睡眠環境、白天減少不必要的壓力、睡前不要玩太瘋、也盡量避免小孩睡前與3C的接觸。
處理辦法:晚上若發現小孩夜驚了,精神科醫生林祥源也建議父母僅需要輕輕擁抱、安撫小孩情緒就好,不必刻意叫醒、或是太緊張,以免夜驚的情緒反應更強烈,同時要注意環境安全,免得有些小孩夜驚時的反應是會跳下床、或是激烈掙扎會打到、撞到周邊物品。
source:Marcie Mau
做惡夢
特徵:做惡夢的時機常發生在下半夜。小孩做了惡夢後會有「害怕」的情緒,而且能記得自己惡夢的內容,被嚇醒後會有一段清醒的時間不敢再睡覺。
發生原因:做惡夢的男女比例相同,在3~5歲時發生的比例是10%~50%,但好發年齡也是在「想像力」最旺盛的6~10 歲。除了從繪本、影片、恐怖故事所延伸出來的想像力,小孩白天若壓力太大、情緒焦慮緊張,也都有可能增加小孩做惡夢的機會。
處理辦法:父母除了抱抱小孩、安慰以外,還可以做以下幾件事舒緩小孩對做惡夢的恐懼,妞編輯覺得蠻有用的喔~
1.睡前給小孩喜歡的玩偶:告訴小朋友如果在睡夢裡碰到不喜歡的怪物,懷裡抱的小玩偶會給你勇氣、幫你打跑不喜歡的怪物;根據一項以色列的研究報告,發現給小孩「狗狗玩偶」,對小孩做惡夢後的情緒更有舒緩的效果。
2.跟孩子討論惡夢結局:即使夢裡有不開心、不喜歡的東西,但父母仍可以用創意、幽默的方式轉換孩子的恐懼。就像《哈利波特》中面對「幻形怪」的絕招一樣:「幻形怪會變成任何附近的人最害怕的樣子,唯一對付他的方法就是用強大的意志力量想像它變成可笑的樣子(加上咒語『叱叱,荒唐』)。」
不過也有國外網友利用「惡夢」把危機變成轉機:「我小孩每天晚上做了惡夢、睡不著以後,我都會跟他說這是大腦暗示他要起床尿尿。所以我小孩從此做了惡夢後就再也不會吵我們起床,反而是自己到廁所上完廁所,冷靜後自己睡著,同時也改善了尿床的問題。」
唉~真的從沒想過生一個小孩,除了影響錢包厚度、自由時光,就連睡眠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得了......已經好久沒睡飽的妞編輯,真的好希望小孩能趕快「咻~」一下跳到10年以後,晚上可以好好睡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