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賺錢還是陪孩子?網友分享職場媽媽vs全職媽媽優缺點|媽媽真心話調查

女孩的心動發現

Search

tags
Follow Us _
Follow Us _
service4n@niusnews.com
110 台北市基隆路二段189號13樓之3
@2025 niusnews

天天妞一下,天天好心情

天天妞一下,天天好心情
service4n@niusnews.com
105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43號11樓
@2025 niusnews

要賺錢還是陪孩子?網友分享職場媽媽vs全職媽媽優缺點|媽媽真心話調查

要賺錢還是陪孩子?網友分享職場媽媽vs全職媽媽優缺點|媽媽真心話調查 媽媽妞、親子妞、職場媽媽、全職媽媽、家庭關係
share
心動瞬間_

職場媽媽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經濟自主,但如果你跟另一半沒有經濟困擾,倒不妨大膽的請育嬰假吧!專心的陪伴孩子長大,畢竟一生只有一次啊~

媽媽總是矛盾的生物,常在天秤的兩端搖擺不定:希望小孩快快長大,又希望他們長慢一點、希望有人可以幫忙帶小孩,但又不希望他們太親近……還有另一個最矛盾的念頭就是:「好想要出去工作、經濟自主,但又想跟全天候跟小孩膩在一起,看著他長大」。妞編輯特地在媽媽妞社團調查各位媽媽,到底全職媽媽vs職場媽媽的優缺點為何?幫各位解解惑啦~

 

職場媽媽的缺點

犧牲陪小孩的時間 69.3%

事情太多時間不夠、每天都好累 50.6%

小孩請人照顧不放心 42.6%

工作、家庭無法兩全 36.6%

工作內容受限 34.2%

大部分的職場媽媽需配合工作朝九晚五的時間,一整天有大約10個小時不在家,再扣掉睡覺時間,一整天大概只剩下3、4小時可以和小孩互動,若再扣掉做家事、梳洗、罵小孩,能跟孩子好好相處的時間真的不多啊~而且工作內容、時數也可能也需要遷就家庭,無法盡情的大展身手,有66.3%的媽媽認為媽媽身份可能會影響工作表現

 

 

職場媽媽的優點

經濟獨立 87.5%

有時間可以喘口氣、做自己的事 63.9%

能與社會接軌 60.5%

獲得成就感 37.9%

小孩有多一點的依附對象,不會只黏媽媽 18.7%

儘管如此,職場媽媽還是能利用工作時間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吃一點小孩不能吃的垃圾食物,不用照顧小孩瑣碎到不行的事情,還有最讓媽媽心動的優點——經濟自主,不必當伸手牌!

 

不過,回職場上班的幸福感也跟公司環境、同事態度很有關係。有的同事無法體諒媽媽不能加班,但有的公司主管卻能體諒媽媽身份,需要準時下班接小孩,或是公司設有哺乳室,讓媽媽可以安心擠奶。

 

 

全職媽媽的缺點

 

經濟無法獨立 47.5%

每天跟小孩綁在一起無法放鬆 36%

生活單純無聊 17.2%

沒有成就感、社會認同度低 7.1%

很多人對全職媽媽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誤解,覺得全職媽媽可以睡到自然醒,做的都是瑣碎的事、沒有壓力,但其實全職媽媽的壓力、辛苦不比上班族輕鬆。

 

首先媽媽本身就對孩子會比較焦慮,尤其整天跟孩子綁在一起,更難有放鬆的時候,旁人給全職媽媽的壓力更大,覺得都已經花一整天照顧小孩了,小孩就不應該生病、發展不好、體型瘦小……,而且沒有收入來源,想要一點點娛樂開銷都要看老公眼色,生活環境雖然單純但時間一久就會讓人麻痺,一整天都是把屎把尿,沒有其他生活刺激。

 

 

全職媽媽的優點

 

可以跟家人培養親密關係 64.4%

生活作息有較大的彈性 56.5%

有成就感 10.1%

用各種方式開源節流 10%

但如果你本身很愛小孩、享受跟小孩膩在一起,那麼全職媽媽的生活可能就很適合你。因為全職媽媽確實有更多時間可以跟家人膩在一起,減少外出時家庭開銷也沒那麼大、生活作息也有很大的彈性,就看你怎麼調整小孩的作息。有些媽媽喜歡整理房子、喜歡自己煮三餐,在全職媽媽的生活裡獲得成就感。

 

 

source:Pexels

不曉得這樣的分析有沒有幫助媽媽們更了解自己產後的育兒規劃?不管媽媽們的產後規劃為何,妞編輯都覺得媽媽要了解自己喜歡做什麼,而且一定要有存款!尤其是很多女性都會小看自己產後對孩子的母愛,一開始都以為自己產後一定要回職場,但沒想到母愛大爆發,等到要請育嬰假、辭職的時候才發現經濟狀況不佳,這時候才會陷入兩難......但如果你跟另一半的關係很好,經濟狀況也很OK,那媽媽們也倒不如就大膽的、放心的請育嬰假,陪伴孩子長大吧!

 

 

 

職場媽媽網友分享:

「職場媽媽要找保母、托嬰、要通勤,其實開銷更大。」

「孩子託嬰後動不動就生病,跟公司請假已經請到不好意思了......」

「早上因為要上班,不能做的家事通通累積在晚上,這時候就覺得時間不夠、好累。」

「因為長時間上班所以常會覺得小孩跟我不親,反而跟主要照顧者很親。這時候心裡就會覺得很酸澀.....」

「如果沒有後援,無法解決小孩早放學的問題」

「可以準時下班就還好,但如果要加班就無法配合。會擔心同事眼光。」

「上班時間能吃自己喜歡的垃圾食物,覺得很舒壓。」 

「小孩託嬰後明顯覺得有比較不怕生了」

「能成就自己夢想,覺得開心:)」

「幸好主管貼心,能讓我早點回家接小孩」

 

全職媽媽網友分享:

「婆家問題一堆,看我辭職整天顧小孩,就會給我很高的標準。覺得很累~」

「沒有自己的收入,看人臉色很不開心。」

「全職媽媽跟7-11一樣厲害:24小時全年無休還要待命,而且是一個人顧店(顧寶寶)。」
「全職媽媽可以跟小孩很親近。」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幸好我有全程陪伴。」

「自己的小孩自己教,覺得很放心。」

「小孩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陪伴、教養。」

 

 

 

Source:媽媽妞真心話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

share

解讀情緒「失語症」:有一種逞強,是明明快崩潰了還說我很好

解讀情緒「失語症」:有一種逞強,是明明快崩潰了還說我很好 成長、失語症、內耗、情緒表達、EQ
share
心動瞬間_

你最想被擁抱的時候,卻還在練習微笑著說沒事。

 

情緒不太穩的時候,你總會先說「沒事,我還好」?這種自動反應看起來很普通,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逞強。你可能沒覺得自己在忍耐,但說出口後卻常常後悔。其實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如果你也常覺得情緒像堵住的河流,找不到出口,編輯會陪你一起拆解「說不出口」的原因,並找到讓情緒被理解的語言。

 

 

 

成長教會我們藏起情緒

從小我們學到:哭了沒用,脆弱是弱點,情緒是麻煩。家人和環境的暗示,讓我們早就關掉表達的開關,把真實感受封存在心底。久而久之,這樣的習慣讓情緒累積成壓力,卻沒有出口。說不出口,不是你不夠勇敢,而是長期沒被允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不敢說,說了也沒人懂

我們都太逞強了,總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孩子,哭也解決不了問題。每當情緒湧上來,就選擇吞下去,是因為害怕被誤解或忽視。怕說了會讓關係尷尬,也怕情緒一失控就收不回。這些恐懼讓我們寧願沉默,假裝沒事,也不想冒著受傷的風險。這是自我保護,也是人際關係的警戒線。

 

 

 

一句話開始,讓情緒有出口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麼開始表達感受。表達情緒需要練習,在亞洲父母的教養下,很少有人能清楚理出自己的複雜情緒。面對親近的人,又怕說錯話引起距離感。別擔心,表達不需要一次說完全部,可以從一句「我最近有點累」開始,讓情緒慢慢流動。

 

 

 

說出來之前,先和情緒相處

在表達情緒之前,先理清自己的感受:我現在是生氣還是受傷?我想說的是情緒,還是想解決某件事?如果腦袋裡情緒太多,不妨先去運動、流汗、消耗體力,通常壓力值會先降一半;接著可以試著把所有情緒寫下來,先從腦裡移出來。與情緒相處的練習,其實比你想像的輕鬆。

 

 

 

試試這句「非暴力溝通」

怎麼說才好?練習「非暴力溝通」,從觀察、感受、需要,到提出請求。你可以說:「當你一直滑手機,我有點失落,因為我希望我們的相處是有交流的,你願意把注意力回到我身上嗎?」溫柔地練習說話,讓彼此的心更靠近一點。這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關係的修補方式。

 

 

 

別讓恐懼綁架你的聲音

很多人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心裡早就設想最壞的劇本:「講了他會生氣」、「說了就尷尬」、「我會後悔吧」。這些恐懼只是想像,不是事實。學會放下對結果的控制慾,給自己權利說出真實感受。勇敢開口,不必完美,也不必被完全理解,重要的是你的聲音被聽見。

 

 

 

表達是為了讓你看見自己

表達情緒,不是為了要別人幫你解決,而是為了讓你停止內耗。每個人都有情緒,忽略它並不會讓它消失,久了反而會出現「情緒很穩定」的假象。那些糾結和悶,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沒說出口的情緒,會被儲存在身體裡喔!」學會好好表達,就算沒有被完全理解,你也會知道:「我的感受是被容許的。」說出口,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為了照顧你自己。

 

 

 

 

 

 

 

 

 

 

 

 

 

 

 

 

 

 

 

 

 

 

 

 

 

 

 

 

 

 

 

 

 

share
妞活動 _
贊助商廣告
贊助商廣告
latest news _
latest
READ MORE
New Member_
加入會員
歡迎使用fb帳號直接註冊加入會員。提醒您,別忘了驗證您的手機號碼,才擁有妞活動抽獎資格唷!
同意收到妞新聞電子報
已了解並同意 妞新聞會員權益聲明與隱私權條款
妞會員註冊
FACEBOOK快速註冊
粉墨誌女生研究室
Q.
姓名:
Email:
生日:西元
性別:
*請務必確認個人抽獎資料之正確性,若資料不全或錯誤,致無法核對、通知活動相關訊息或送達獎項,視同放棄中獎資格。
下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