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婆媳衝突並非一日之寒,許多婆婆都是在媳婦懷孕前就積極介入媳婦的生活,以長輩的身份指揮媳婦「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媳婦在孕前或許還能忍受婆婆施加的壓力,但孕期有可能因為情緒波動而與婆婆爆發衝突。尤其是與婆婆同住的媳婦,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心理壓力大,衝突機率自然升高。至於與婆婆分開住的媳婦,雖然不像同住的媳婦必須每天面對婆婆,但因為婆婆還是會到家中探視或打電話指示,同樣會感覺到不小的壓迫感。
孕期婆婆類型
經驗指導型
有些婆婆生產經驗豐富(生養眾多),對孕期如何待產自有一套見解,會以自身經驗指導媳婦、要求媳婦必須複製她的作法。這種婆婆比較自我中心,擁有強大的自信,判斷任何事都以自己的經驗為主,對他人意見不屑一顧,容易讓媳婦感到自我價值感被貶低。喜歡用自身經驗指導媳婦的婆婆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積極出擊的「直接介入型」;一種是讓兒子為她發聲的「迂迴避戰型」。下面就來看看這兩種類型:
直接介入
性格強勢的婆婆大多會直接向媳婦下指導棋。最常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不停碎碎念向媳婦表達自己的想法;一種是用威脅恐嚇的方式逼媳婦就範。由於婆媳間原本就存在輩份、階級隔閡,媳婦掌握的話語權本來就比較少,一旦婆婆以強勢的姿態下指令,媳婦就更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強勢型婆婆的表達方式大多比較直接,會讓媳婦很不舒服,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能力不被認可,「婆婆說的就是對的,我說的就是錯的」,故而產生委曲的感覺。此時最好請先生出馬和婆婆溝通,畢竟婆婆比較容易聽兒子的話,由兒子來協調,婆婆也會比較收斂。但他也提醒,如果先生與婆婆的關係本來就不好,硬要先生去和婆婆協調,反而可能造成母子決裂。如果媳婦一直處於挨打的一方,或許可以和先生討論搬出去住,以免天天和婆婆打照面,不僅有礙心理健康,胎兒也可能受影響。
迂迴避戰
有些婆婆很有自己的主張,但因為不想當壞人或與媳婦溝通不良,並不會當面向媳婦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採取迂迴戰術,請兒子當中間人傳遞訊息。羅惠群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多半是先生單方面傳達媽媽的旨意給太太聽,太太沒有發言空間,很可能會轉而和先生起衝突。有的先生會疑惑,為什麼媽媽的好意提醒反而會對太太造成困擾?羅惠群解釋,其實太太不一定是排斥婆婆的作法,而是希望先生不要只聽媽媽的話,有時也要關心自己的感覺、多聽聽自己的心聲。況且單方下指令的溝通模式本來就不對等,先生應該顧及太太的情緒和感受,找機會讓她表達自己的想法。畢竟太太在這個家孤立無援,唯一可以倚靠的只有先生,若先生站在婆婆那一邊,妻子必然會將先生視為「敵方陣營」,更加心灰意冷,此時婚姻關係就可能出現危機。
羅惠群說,通常會替媽媽傳遞訊息的男人都和媽媽關係良好,或受媽媽操控比較深,為了不受責難,大多會對媽媽的要求「使命必達」。在妻子與媽媽意見相左時也大多會選擇站在母親這一邊。這時就必須把先生拉回太太身邊,才不會激化夫妻之間的矛盾。他多半會提醒先生「這個家是你和太太共同組成的,在家庭中,夫妻關係最重要,小心不要將你和媽媽的母子關係與夫妻關係扯在一起,兩方的問題應該分開解決。」他表示,兩個女人的戰爭中,先生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千萬別忽略婆婆介入的風險,一定要妥善安撫太太的情緒,別讓太太覺得自己和媽媽聯手欺負她。
觀念開放型
有婆婆比較能接納新的觀點,會主動學習新知、與時俱進,這種婆婆在媳婦懷孕時同樣會提供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是本身的經驗,可能是學者專家的建議。如果媳婦不接受,也不大會強迫媳婦要遵從自己的指示。這種婆婆就比較不容易與媳婦起衝突。
孕期婆媳衝突原因
價值觀相左
在孕期,婆婆可能會要求孕媽咪天天喝藥膳補品養胎、不准做任何運動以免動了胎氣、希望孕媽咪放下工作在家待產等等,但孕媽咪可能覺得補品對身體負擔太大、想做孕婦瑜珈幫助生產、為了維持事業堅持上班到最後一天。久而久之,當雙方價值觀的衝突點愈來愈多,彼此不斷累積負面情緒,就會愈來愈懶於向對方解釋自己的想法。婆婆可能會說「反正妳這樣做就對了」,媳婦則會回「我就是不想這樣做」,雙方都在內心築起一道牆,封鎖真正的想法,最後演變成完全中止溝通、對話,改由先生當傳聲筒。羅惠群指出,通常媳婦會對婆婆的意見產生強烈抵制,是因為婆婆的表達方式讓媳婦覺得婆婆只在乎孫子安危卻忽略自己的感受,自己只是負責生產的「工具人」。比如叫自己休息不是因為擔心自己太累,而是怕自己沒休息會傷害腹中的寶寶。他說,媳婦會覺得自己懷孕也很不舒服、很辛苦,為什麼婆婆只關心孩子?
另一方面,傳統習俗對孕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相當明確的禁忌,但自主意識強的媳婦往往不會聽從婆婆的指示。這種情況有一個問題,就是一旦媳婦身體出狀況,就會被婆婆歸因於「因為你不聽話才變成這樣。」如此一來,媳婦便會產生強烈的自責、罪惡感。羅惠群表示,如果孕媽咪不想遵守禁忌,又怕出了事會有罪惡感,建議充分蒐集相關醫療資訊、評估不同行為背後可能導致的風險,一旦做出選擇,就可以比較坦然面對自己的決定帶來的後果。
在婆家OR娘家待產
有些人因為怕懷孕期間與婆婆產生衝突,想在孕期搬回娘家住;也有人覺得回到原生家庭可以比較放鬆,因而升起回娘家待產的念頭。羅惠群表示,大多數婆婆一聽到媳婦要回娘家待產,直覺反應就是媳婦不信任她、覺得她不夠好。為了避免讓婆婆不舒服,媳婦一定要把婆婆的心情納入考量,並想辦法找到可以安撫婆婆的理由,讓婆婆知道,回娘家並不是因為婆家不夠好,而是娘家比較可以穩定自己的身體狀態,對生產也比較有幫助。譬如娘家離上班的公司比較近、娘家媽媽比較有時間照顧、姐妹的陪伴可以讓情緒更穩定…等等。另外,媳婦也可以試著對婆婆說「謝謝媽媽願意花時間照顧我,但我不想讓妳這麼累,所以才想回娘家住。」讓婆婆感覺被認可、紓解不愉快的心情。
而在說服婆婆的同時,先生也要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有些婆婆與媳婦的交流不多,平時多靠兒子了解媳婦的狀況,如果先生沒有先搞清楚另一半回娘家的理由,婆婆一問三不知,就可能讓婆媳之間埋下嫌隙。羅惠群表示,男性大部份較不注重細節,在這個議題上常會因為資訊不足而無從對媽媽施力。如果是計劃性懷孕,在太太懷孕前就應該和太太充分對話理解彼此對孕期的期待,如此才能在媽媽詢問時扮演稱職的解說員,降低婆媳衝突的機率。
家務工作量
有些婆婆過去曾因為動了胎氣影響生產,比較會同理媳婦在孕期的不適,不會勉強媳婦一定要把家務做滿、做好,而是以媳婦的健康為重;有些婆婆身體勇健,孕期仍舊下田、做粗活,就會按自己的經驗要求媳婦維持孕前的工作量。羅惠群表示,有些長輩因過往的生命經驗導致觀念比較僵化,比較難扭轉想法,此時先生應主動向妻子說明,讓妻子理解婆婆提出這些要求的背景資訊。另一方面,如果懷孕前就和婆婆對家務分工有爭執,可能就要考量是否自己的作法出了問題,需要做調整。
孕媽咪壓力大小心憂鬱上身
許多孕媽咪在懷孕期間要上班,回家又必須整理家務、煮飯燒菜,當面臨婆媳問題,在壓力爆棚的情況下,很容易陷入憂鬱的漩渦中。羅惠群表示,孕期憂鬱是常見的現象,是生、心理和社會環境變化相互影響而成,孕媽咪多半會從焦慮、緊張、擔心到情緒低落、憂鬱。如果家庭支持系統(先生、家人、朋友)無法展現功能,孕媽咪無力改變現狀又看不到未來,長期處在憂鬱的泥淖無法自拔,就可能形成病理性的憂鬱症。他指出,孕期憂鬱的發生頻率其實不亞於產後憂鬱,若加上婆媳衝突,則憂鬱症狀會更嚴重。如果孕媽咪開始出現病理性的憂鬱症狀,表示情況已經很嚴重,最好暫時停止與婆婆互動,並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專業協助,讓他們幫自己找到支持的資源(通常是先生),降低孤立感。先生在太太懷孕期間應該時時關心太太的情緒,適時安撫、幫助她排解負面情緒,別讓太太不斷累積壓力,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
孕期憂鬱傾向
- 不自覺哭泣
- 對事物失去興趣
- 失眠
- 情緒不穩、憤怒
- 產生自戕意識
預防產後憂鬱從孕期開始
一般孕媽咪比較常討論產後憂鬱的問題,卻忽視孕期憂鬱的風險。其實很多產後憂鬱的媽咪都是在孕期持續累積負面情緒,然後在生產後的時間點爆發。
妻子懷孕了,先生可以這麼做…
扮演盟友
常言道「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先生做為盟友的角色,必須扮演妻子最堅強的後盾,即便不是100%同意妻子的想法,仍要站在她這一邊,讓她知道有人可以和她討論、對話,和她一起並肩作戰。舉例來說,如果妻子想搬出去住,但經濟狀況無法負擔,先生可以說「雖然目前無法搬離媽媽家,但如果媽媽再讓妳不舒服,妳可以和我反應,我去和她說。」向妻子清楚表達自己支持的態度。
傾聽、規劃未來願景
在與婆婆衝突不斷的狀態下,妻子更需要先生傾聽她的想法,而先生在傾聽之餘,也要主動採取積極作法讓妻子安心。規劃未來願景(是否買房、育兒的安排等等)就是一個很好的作法。當妻子確定未來可以掌控、改變,情緒自然就會比較穩定。
調解婆媳衝突找專家穿針引線
婆媳衝突是權力拉扯下的一種互動型態,雙方在攻防過程中往往兩敗俱傷,而媳婦在懷孕期間受到的心理傷害可能又更大。婆媳之間有沒有可能分享權力、創造雙贏的互動模式?羅惠群表示,婆媳相互分享權力是有可能的,但比較難在一般家庭系統中完成,因為家庭中的干擾因子太多,婆媳不大可能冷靜下來好好談。如果可以接受家人以外的第三方人士協助,建議找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在專業治療空間(如諮商室)溝通。羅惠群解釋,專業諮商人員有許多技巧可以讓婆媳展開對話,而對話的本質就是促進理解,讓雙方了解彼此堅持的點在哪裡、內在的考慮是什麼;一旦婆媳對彼此有更多理解,願意妥協、包容對方的想法,就可以有調整空間、打破關係的僵局。
羅惠群
學歷:美國麻州州立大學波士頓分校家族治療碩士、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學士
現任: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