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的真實故事,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source: Pixbay
偌大的公園早晨僅有運動民眾及三對金髮親子檔,我陪小女兒開心盪著鞦韆。不久後,有個媽媽及阿嬤帶著小男孩走到隔壁,將小男孩放上鞦韆後媽媽旋即離去,小男孩望著母親的背影放聲嚎哭,阿嬤在旁要媽媽放心上班去。
接下來大概有二十分鐘的時間,小男孩因為被困在鞦韆上無法動彈,不斷哭喊要找媽咪,阿嬤從冷處理到後來作勢推推車單獨離去;小男孩驚見阿嬤離去的身影,心慌地連吐三回,阿嬤見狀怒火中燒走回小男孩身邊,氣憤地甩了他兩巴掌;就在旁人還來不及反應,阿嬤一把把孫子抱起,氣不過又使勁將站在原地的孫子推倒在地,怒喊:「你到底哭夠了沒?」
此時高挑的外國媽媽跑到阿嬤面前要她停手,我也走過去扶起倒地的男孩,外國媽媽要我告訴阿嬤這是家暴,請我協助告知警察或社福介入,她說她跟朋友看到此景忍不住在旁哭泣,說她們非常生氣,我請她們先冷靜讓我跟阿嬤溝通。
我先是安撫阿嬤的情緒,阿嬤怒吼被孫子折磨了好一陣子,天天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眠,怒罵小男孩只想玩樂。我問孫子多大了?兩歲多可以考慮幼幼班,阿嬤立即表示上幼兒園孫子無法適應,又說累到想帶孫子一起撞車死一死算了。即使不斷勸說,阿嬤固守城池,後來我甚至詢問阿嬤是否能給我媽媽電話,一概被阿嬤回絕,最後只好任由阿嬤推著終於冷靜下來的小男孩返家,正義又熱心的外國媽媽事後告訴我她們真的很心疼小男孩,我也回應盡力而為,誰都不希望此事件發生。
source: Pixbay
孩子的分離焦慮,會讓替代照顧者充滿絕望與否定
阿嬤疼孫不容置疑,阿嬤表示這是第一次動手打孫子;阿嬤本身狀態不穩定,外在眼光使她當下壓力過大忍不住失手也是原因之一。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替代照顧者的回應卻充滿否定與絕望,例如:「你就待在原地哭一整天吧!」、「你哭夠了沒?」、「怎麼哭媽媽都不會回來」。雖然當下我還是忍不住跟小男孩說媽媽下班就會回來找你,要不要跟妹妹一起玩等試圖轉移他的情緒,但若能在當下多些堅定與溫柔,讓孩子知道他的焦慮跟悲傷是可以釋放且被接受,每個孩子適應時間不一,久而久之聰明的孩子知道界線何在,其哭鬧的狀況也會有所改善。可惜當下阿嬤立刻替孫子擋回去:「他就是這樣啦!不要管他。」有認知能力的小男孩,聽到阿嬤在外人面前的回應,否定他的情緒釋放,只會加深了男孩的負向情緒。
source: Pixbay
再怎麼疼孫,也有累過頭的時候
此事件發人省思,疼愛孫子/女是天經地義,因為諸多考量將孩子交給自己最信任的長輩照顧,無疑是希望達到多贏的效果。身強體壯的我們(父母)即使有再高竿的修養,面對嬰幼兒的無理取鬧難免會失控,更何況是阿公阿嬤。
雖然大部分長輩在顧孫時已是退休狀態,經濟及工作上的壓力甚小,但更多的擔憂是身體狀況,老一輩的價值觀總把孩孫擺在自己前面(其實我們當父母又何嘗不是?),恨不得孩孫的病痛都歸到自己身上,長期疏於自我照顧,以事件中的阿嬤來說,她失眠一個禮拜還是繼續跟孫子搏鬥,身心失衡下面對爆走的小孫子很難平靜應對。暫且不論隔代教養優劣,人累時需要休息,身為晚輩的我們,需要細心觀察阿公阿嬤的身心狀態,適時地讓他們有喘口氣的機會,調整出對三方最有益的相處模式。
你,今天關心幫忙照顧孫子的阿公、阿嬤了嗎?
全世界已有196個國家簽署《國際兒童權利公約》,暴力需要被斥責,我們有義務保護每位兒童在我們能力範圍內身體不被傷害,孩子有權利永遠不必忍受任何暴力的對待,不分國籍的發揮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