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即便孩子出生,男人也要一段時間才能有「當爸爸的自覺」,因此他們對寶寶的警覺性慢半拍、對孩子的關愛也慢半拍,媽媽們常常一氣之下就拒絕爸爸的參與了……等到夫妻有了共識,居然換寶寶抗拒爸爸?要怎麼從一開始家庭就能有完美平衡呢?聽聽黃瑽寧醫師在新書《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中的解決方法吧!
男人要3個月後才有自覺,但行為還是很奇葩!
媽媽們在生完小孩後,大腦就像是Reset過一樣,對嫩嬰的一切都非常的敏感,一舉一動媽媽們就會反射性地彈起,整個大腦區域都異常活躍,黃瑽寧醫師稱之為「母愛區」。
但反觀男性,在小孩出生後,即便是聽見嬰兒的哭聲也只有「聽覺區」有反應,其他大腦運作依然如常。而且至少要等到3個月後才慢慢跟上育兒的步驟,大腦開始活絡的區域和媽媽完全不一樣,稱作「父愛區」。黃瑽寧醫師解釋,就因為大腦運作的部位完全不同,因此爸爸和媽媽對待嬰兒的方式、遊戲也是完全不同。所以媽媽們常會覺得「爸爸你怎麼這樣顧小孩」。
但根據研究顯示,孩子過程中有父愛的加入,他們的學習動機更強、智力發展也會更高,而爸爸自己本身也會展現出「自信」的氣質。反之,如果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的話,孩子可能會有較多的衝動行為、成癮問題,女兒若缺乏父親關愛,在青少年懷孕的機率也會增加。
如何讓爸爸參與育兒?
1.從學習哺乳開始
別說哺乳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如果爸爸能一同參與「學習哺乳」的課程,或是媽媽在哺乳時爸爸也能在一旁陪伴、協助,夫妻一起育兒的目標就已經前進了一大步!
2.讓寶寶單獨跟爸爸相處
雖然爸爸要3個月之後才會開發出「父愛區」,但如果嬰兒出生的3個月內爸爸還沒有加入,事後想參與就會很困難了。別說爸爸對照顧嬰兒的任何事情都不上手,媽媽不放心,連嬰兒都有可能會認人、認味道,自然對陌生的爸爸會有些牴觸。因此爸爸一定要努力從一開始就參與育兒的過程。
爸爸可以先試著單獨幫孩子洗澡、換尿布,增加獨處的時間,或是在孩子不餓也不想睡覺、心情好的時候多跟寶寶玩玩(請參考《0~2歲的寶寶遊戲圖鑑》)。
黃瑽寧醫師也解密:為什麼只要有媽媽在,嬰兒就不要爸爸?難道是真的不喜歡爸爸嗎?其實不是,嬰兒很聰明,只要有第一順位的依附對象—媽媽,他自然會拒絕第二順位的依附對象—爸爸,然後就會用哭鬧的方式表示。黃瑽寧醫師:「這時候媽媽就會很生氣地抱怨爸爸:『怎麼連顧一下都沒辦法?』但爸爸這時候只覺得無辜,因為孩子只是選擇媽媽而已就要被家人嫌棄?久而久之,父親在育兒方面就會越來越被動。」所以媽媽這時候一定要短暫離開,出去散散步、買買菜,將嬰兒交給爸爸。一開始可以10分鐘,接下來20分鐘、30分鐘,慢慢拉長時間,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3.指令簡單明瞭,不要事事嫌
雖然有些爸爸一開始照顧嬰兒時顯得有些笨手笨腳,但媽媽一定要忍耐著,不要嫌棄、不要搶過來做,要多讓爸爸練習甚至鼓勵他、稱讚他,給他成就感。接著,要下達「明確」的指令。
媽媽們應該都有經驗過,明明家裡就一堆事還沒做,但老公卻像無感一樣悶頭睡覺、玩手機、看電視?或許其實這只是兩人對「待辦事項」的認知不同,媽媽們要下達明確的指令、條列出待辦事項,這樣爸爸才知道自己有哪些任務要幫忙協助完成。
妞編輯實驗過,這招很有效!但是要提早講,請老公自己安排時間幫忙。
妞編輯:「這週末要幹嘛幹嘛幹嘛,你要撥出時間來幫我!」老公:「我沒空。」妞編輯:「那你什麼時候有空?(要在X時間前完成,因為要丟垃圾/要出門等等)」通常老公會碎念或講些垃圾話,但總算是撥出時間一起做了。
4.放心讓老公帶小孩
黃瑽寧醫師了解,很多爸爸跟小孩玩的方式,在媽媽眼裡就像在「玩命」!(驚恐)但黃瑽寧醫師安慰媽媽們,只要爸爸跟孩子玩時有適時的回應孩子需求、寶寶不離手、寶寶玩得開心即可。像爸爸可以翻汽車雜誌,聊聊車子,或是翻漫畫跟寶寶講講漫畫中的故事。甚至玩一些需要體力的翻滾跑跳碰,都是爸爸的強項。
黃瑽寧醫師:「很多人都以為陪伴孩子就是要全神貫注、要不停地講話,要不停的想遊戲。但其實不必,陪伴的重點在於留一隻眼睛、一隻耳朵、回應孩子需求就可以了。但玩手機卻是大大不可,因為玩得正起勁的時候,你根本無暇注意孩子,甚至有危險的時候,都很可能失去拯救他的時機。」
如果都做不到……
1.至少晚餐要一起吃:父母之間的聊天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陪伴,也是很好學習的人際相處之道。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研究發現,有爸爸陪伴吃晚餐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事件後的心理疾病發生率也明顯減少。
2.在外地工作的爸爸:要多利用通訊軟體,和孩子聊聊天,並盡量定期回家陪伴孩子。
3.單親家庭:要為另一方說好話,塑造良好的形象;如果只是離婚,也盡量讓前任和孩子保持聯繫。單親爸爸或單親媽媽也可以替孩子安排「同性角色」,陪伴孩子玩耍,例如外公、舅舅、或其他信任的親戚長輩。
黃瑽寧醫師特別在書裡提到:「如果父親是『因公殉職』,對孩子的影響似乎也比較小。因為在他們心裡,爸爸的形象是勇敢、正面的。所以就算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但如果形象是正面良好的,影響也就不太大。」
原來我們都誤會「爸爸」了!所謂的豬隊友就是「前三個月的無感」、「父愛區的不同」而導致的惡性循環。如果瞭解這道理以後,相信家庭間的育兒工作分配就能獲得解決了吧!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